青光眼专科
发布:admin浏览:6614次
青光眼的定义:
青光眼是一组进行性视神经损害,主要与病理性的眼压升高有关。临床上通常将青光眼分为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和儿童(发育)性青光眼。其中,原发性青光眼又可分为闭角型和开角型两种。
不同类型的青光眼基本病因不同。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患者前房角外观正常且是开放的,但小梁网处房水排出系统发生病变,房水流出的阻力增加,从而导致眼压升高。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患者眼球解剖结构异常,通常前房较浅、角膜相对较小,晶状体偏厚(随年龄増大更加明显),房角狭窄;除此之外,眼球轴长较短可使晶状体位置相对偏前。
晶状体前表面与虹膜紧贴的面积增大会使己狭窄的房角发生关闭堵塞,故称之为闭角型。情绪波动、过度疲劳、近距离用眼过度、暗室环境或全身疾病等可促使青光眼发病。
继发性青光眼
由于眼外伤或全身疾病,或某些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干扰了正常的房水循环,造成高眼压。
儿童(发育)性青光眼
是胚胎期和发育期内眼球的房角组织发育异常所致。
青光眼的典型症状: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1、早期几乎没有症状,但眼压可呈波动性升高。24小时眼压监测,典型开角型青光眼眼压高可超过30mmHg,波动大于10 mmHg。
2、随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视力模糊、眼胀和头痛。
3、发展到晚期时、患者双眼视野均缩小,可出现行动不便和夜盲,但中心视力一般良好,患者感觉仿佛是透过一根吸管看事物,称为“管状视野”。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临床表现型。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1、临床前期
志眼具有前房浅、房角狭窄、眼轴短等结构特征,但尚未发生青光眼。
2、发作期
开始时,志者可有轻胀、头痛、恶心,白天视物有雾感,夜晚看灯光则有虹视,即看到多种颜色的彩色光环。
先兆期(小发作):患者自觉症状轻微,仅有轻度眼部酸胀感,视力影响不明显,但有雾视、虹视。
急性大发作:明显眼痛、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高度减退,仅剩光感:眼球坚硬如石。
3、间歇缓解期
患者经及时治疗,眼压下降,病情暂时缓解。此期时间可持续数日至一到两年不等。
4、慢性进展期
发作期未能控制者,或间歇缓解期、甚至临床前期因不愿手术治疗而长期滴用缩瞳剂者,可能发展至慢性进展期。早期视力尚可正常,但视神经出现损害,若不及时治疗,随病情进展视野将逐渐缩小,最后完全失明。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进展缓慢,患者除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外,常缺乏自觉症状,容易漏诊。
儿童(发育)性青光眼
1、2~3岁前发病的患儿,由于眼压升高常导致眼球增大。
2、患眼畏光、流泪、眼睑痉挛,患儿哭闹烦躁,喜欢埋头以躲避光源的疼痛刺激。
3、3岁以后发病的患儿,眼球通常不增大,常表现为眼压升高和进行性视神经损害。
青光眼的治疗
青光眼的治疗原则是降低患者的眼压,主要治疗方式有滴眼药水、口服降眼压药物、激光治疗、手术等。